我從鬼滅之刃裡看見的生命 文 | Ilanka


(以下含動漫劇透)鬼滅之刃的漫畫從2016年開始在日本最有名的漫畫週刊 「週刊少年Jump」連載,改編的電視動畫於2019年春季開始播放。動/漫畫的名字叫鬼滅之刃,也說明這是一個跟滅鬼有關的故事,而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在山裡以賣柴維生的一家人原本過著溫暖且幸福的日子,但山裏猖獗的鬼在男主角炭治郎外宿的那一晚襲擊了這個幸福又快樂的家,幸運存活下來的妹妹彌豆子也被鬼咬了一口,即將轉變成一隻鬼,身體跟心智逐漸被最原始想要咬人、吃人的慾望佔滿,炭治郎發現了妹妹的狀態與以前不同時,踏上了尋找治癒鬼變回人的一場冒險旅程。
 
■ 故事從原生家庭開始

 

鬼滅之刃(以下簡稱鬼滅)裡的每一個角色和我們一樣,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角色背景。 主角從小在溫暖、包容及充滿愛的家中長大,這樣的成長環境塑造出他友善、勇敢且堅強的個性,讓他在整個故事線中遇到各種困難時都能夠支持自己的信念,不停止讓自己變強,而且不斷的前進。那鬼呢? 鬼背後又有什麼故事?
通常鬼是單獨行動的,但是在蜘蛛山上的強大的十二鬼月,名為累,卻將其他鬼變成死後的家人,製造出一個家族的假象。
在劇情中提到了「累」會希望在死後還被家人環繞,是希望有著「家族的羈絆」,而這個執念源自於生前累因為誤解了家人對自己的愛,親手破壞了與父母間的「羈絆」,才會在成為鬼之後不斷想要透過各種方法找尋、彌補。 不知道經過多久的時間裡,「累」用威脅、逼迫、利誘身邊的人來塑造自己幻想中的關係,藉由操控他人來欺騙自己「過去的已經過去了」。
身為「累」的鬼被斬後,在身體完全消失前,鏡頭帶到了他和父母以靈魂的方式的那一刻,「累」抱著爸爸媽媽好好的把對不起說出口,而父母的靈魂擁抱著止不住道歉與眼淚的他,三個人相約著無論到哪都願意永遠在一起,而「累」痛苦與自責就在回望過去的和解中劃下句點。
 
■ 真實生命中的原生家庭課題

 

「家」、「父母」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命題,大到千百種人會有千百種答案的一個問題。 身為人類,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裡展開生命,而「家」、「父母」就是與我們一生習習相關的,也是必須從中學習成長的生命課題。 現實生活裡的家庭極少有如同想像般的美好,每一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就如同電影中的角色背景一般,這個背景設定也深深的影響我們的整個生命。
父親與母親創造出我們的生命,也帶來了許多生命裡的磨練。 我們許多的價值觀、想法的設定都是父母灌輸而來的,我們無意識的接受了這個被複製貼上的過程,展開人生的旅程。
帶著這樣的包袱在生活中做出許多選擇,在不清楚不明白心中深埋父母給予的價值下,最終在後悔中才能看清楚,原來自己一直在複製父母從小到大的過程,但往往有著這樣的發現時,已經有太多事不能重來了。
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我們的父母不是自己理想中溫柔、開明、包容或是充滿愛的角色,如果我們曾經經歷過痛苦、悲慘的成長環境,而將我們塑造成經常在悲傷、憂鬱或憤怒裡的大人,那這段過程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出生是否有更多有帶我們去發現與學習之處?
 
■ 面對、放下,就能開啟新的旅程

 

孩子們沒有獨立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孩子在成為成人前與父母的距離都是相當近的,但少了自我覺察能力的父母,會加諸許多情緒、行動或想法在親子關係中或是孩子身上,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脫離孩童時期意味著需要開始學習社會的規則、符合父母的期待,在成長過程中承受著各種期待和情緒的我們開始在許多充滿情緒的時刻選擇壓抑,也因此失去了自己。
許多人在重新找回自己的路程中,會回想到原生家庭中體驗到的負面經驗,而意識到自己現在的樣貌與父母有非常大的關係。 即使長成了成人,仍能感覺到自己被困在童年經驗的某個事件、某些話語的負面感覺中,頭腦無法停止的一直回想到父母做過讓自己憤怒、悲傷的事,轉而用各種方法把自身的怒氣丟回他們身上。但在心中深處的渴望其實是讓父母聽見「你看看,過去讓我有多痛苦,我有多期待被愛」。
「我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我們都是彼此獨立的」,隨著每天的成長我們會有新的體悟,也會逐漸了解我們在關係中可以看見對方的需求,但是不需要擔下對方的一切。 去清楚意識到背負著童年與父母相處時的負面經驗像是一個個包袱,當我們願意轉身回去感受、去看、去面對,就能夠把不屬於你的那些包袱給放下。 真正能夠放下這些的時候,就再也不會被過去困住,能夠以新的視角活出你自己的人生。

作者 Ilanka
為國際催眠師、心理諮商研究所
返回頂端